曾经有一位60后的阿姨给我讲过一件她亲身经历的事,这件事也改变了她的一生,但这个改变并不是让她变得更快乐和幸福,而是让她产生了无尽的懊悔与遗憾。从她的人生故事中让我对于存在于老辈儿思想中的交换意识有了更深更形象的理解,重要的是现在很多家庭中依然存在这样的思想。事情是这样的。
这位阿姨当年要上高中,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当她兴高采烈地从农村进到城里如期报到后,学校却告知需要几元钱的书本费,于是她只能再次返回村里的家中向父亲开口,结果是这位阿姨因为她父亲的一句话便放弃了学业,从此过上了嫁人务农,待在乡村一辈子的小生活。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如她的女孩子因为上了高中,有了更好的出路,有从医的,有从教的,都比她要活得轻松的多,当然这里的轻松是指身体上不需要经受积年累月的田地农活,不需要经历太多大自然的洗礼也能保证生活的温饱甚至是宽裕,最重要的是这些有出路的女孩子并没有因为繁重的农活而落下病根。阿姨每每想到那些同学们就会唉声叹气、怒己不争。而父亲的那句话就是:"要钱可以,但将来长大了一定要还!"
如果是换作现在的孩子们一定不会去在意父亲的那句话,一来孩子们没有那么多能够揣测父母用意的心眼儿;二来孩子们也不会把这样的话当真,因为在现在很多孩子的心中会自信地认为父母的钱就是要给自己花的,这是理所当然;三来孩子们同样有自信,将来这点钱对于自己来说就是小数目,绝对有能力还,所以不算事。总之现在的孩子才不会因为父母随意的一句话就被吓到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呢!
但那个时期可是完全不同的,在六七十年代,很多农村的家庭里大部分都有六七个孩子甚至是更多,家里连粮食都不够吃,衣服都不够穿的情况下哪里还有闲钱会让孩子们读书呢!那个时候很多孩子读书都是需要自己割草喂兔子、喂猪、喂羊然后卖了换成钱才可以交书本费的。虽然每个孩子都知道上学比劳动轻松,但并不都那么幸运能够上得了学。所以很多农村的孩子文化程度都不高,特别是女孩子大部分都早早嫁人过上了相夫教子务农的乡村生活。所以但凡涉及到关于钱的话题,孩子们都是恐惧的、自卑的、低声下气的,再加上那个年代女性群体整体的自卑意识更让那会的一些学习尖子们无法通过上学的路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及整个家庭的命运,可谓是几代人的悲哀。
该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所以这位阿姨的结局应该也是大部分女孩子的结局,她们没有足够的自信认为将来自己是有能力的,更无法在那个时候能够想象读书后未来的幸福生活,在她们的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一点对于未来的想象。所以我们无法用当下人们的思维和勇气来指责她们。
但其实反观新时代的家庭,虽然大家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家庭中孩子的数量也骤减,但新父母们就彻底从思想里摒弃了那种在教育中的交换思想了吗?那么当今父母们的交换思想到底有哪些具体表现以及负面影响呢?
首先,父母拔高要求尽一切努力让孩子优秀与在亲朋面前父母的面子作交换
可能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有什么不妥,毕竟现在很多家庭的父母事实上是这样做的。比如很多有孩子的家庭特别喜欢寻找各种关于孩子教育的圈子,也特别乐意加入各种育儿组织,即使是闺蜜约会、朋友聚餐,也会在寒暄之后迅速转入有孩子一族的共同话题中,再加上本身女性的大脑结构就是偏于语言和情感优势,于是这样的圈子文化便越来越兴盛,越来越流行。
但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甚至是多面性的,如果个体没有足够的思想和自律高度,是很难能够站在事物以外的高度来看清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客观分析出对于自己有利的一面的,事实上即使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这些,也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但这些两面性其实还是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会继续发挥作用的。
于是当妈妈们加入的圈子越来越多,盘子铺得越来越大之后,在接收信息量增多的同时,也会遭受各种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在妈妈们无法做出准确判断和筛选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更多事实问题的产生以及自我情绪的焦躁。比如见过太多好的教育资源后的羡慕和比较,结交过太多家庭和孩子后的嫉妒和不忿,见识过对方家庭的真实背景后的紧迫和焦虑等。其实大多数普通人都不得不承认自己无法免俗,即使表面上一团和气也掩盖不了私底下独处时的着急。
于是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父母们拼命地想要往更高处努力,而对于孩子也同样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父母这样做的目的到底是出于对于更高处的理解和真心向往呢,还是只是羡慕嫉妒后的不忿情绪导致的行为反应呢?其实这个界线并没有那么清晰。因为从很多个案资料背景收集中以及与当事人的面对面聊天中就能得出这一点,很多父母对于"更高处"没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知,他们无法看到那些能让他们生出羡慕嫉妒之心背后到底对于彼此都意味着什么,很多人看到的、理解到的也都只是站在自身的角度臆测出来的,并不是事实真相的全部。
所以基于这种情况下的比较心理和面子文化只能是一厢情愿的,更不客观全面。那么在此基础上再投射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孩子自身的能力是否能够达标,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是否能够持续支撑,即使此刻获得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是否能够一直把控在自己手里,面对校方的家校合作项目父母们是否有能力给予专业和资源上的支持等都是问题。
最终父母们发现攀比了一圈儿,努力了一圈儿,但其实又回到了原点,根本没有实现阶层的跨越,也从未真正站在了自以为是的"更高处",而经历了这一切的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已经消失殆尽,和父母的关系也仇深似海,家里的财务状况也一并堪忧,这样的现实案例比比皆是,比这更惨的也还在继续发生。
客观分析,父母们希望孩子们各项都表现优秀这个初衷并没有太大问题,但想要借用孩子的优秀在外人面前让自己足够有面子,有炫耀的资本,有挺直腰杆的自信却是极其错误的。因为每个人的自信、资本、面子都不是靠外在的价值标榜得来的,用着也不踏实,本身外在的事物可控度并不高,万事万物又是极具变化的,所以有这样的思想也就使家庭教育的方向和期望南辕北辙,背道而行了,结局不好多数也是必然的。
所以这样的交换其实大多都是不明智的,不仅时间、精力、金钱上得不偿失,就连亲子关系、家庭关系也会受到极大的威胁。而如果我们能够消除父母的这种比较心理、炫耀心理,只把心思和金钱投入到最合适的教育内容和资源上,孩子接收到的更多的是父母的真心实意,父母心中也会激发出更多对于孩子纯真的情感,自己的心境也会平和很多,自然许多。在这种宁静的内心状态下,教育的目标实现也会水到渠成,收获的也会比预想的更多。因为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世界一定会比总是关注外在的患得患失来得更为实在、踏实。
其次,父母把自己有限的人生经历与孩子无限的未来人生作交换
不得不说,现在很多父母逼迫孩子努力学习想让他们进入所谓的名校,大多都是出于父母自身的需要,而并不一定是孩子的需要,更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甚至其中的一些父母对于名校的理解只是源自于周围朋友圈的各种晒和闲聊,而对于名校到底是什么,对于孩子未来的意义,专业排名、综合排名、人才培养方向等一无所知,甚至对于孩子怎么才能进入名校需要具备哪些能力都是懵懂的。在这种父母对于目标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引起孩子们足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呢?孩子们不屑的表情就是从这儿来的。而那些只知道分数达标就可以进名校的家庭更是打错了如意算盘,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还有些父母是真的在自己打拼的几十年里亲身体会了奋斗的艰辛以及没有知识文化给自己造成的巨大影响下,在"吃一堑长一智"的心理暗示下才急切地希望在下一代身上避免发生类似的悲剧。但是我们却忘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世界上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孩子们难以想象父母整日的唠叨和逼迫到底是什么意思,也无法理解父母对于自己有较高期待的背后到底起源于什么。因为这个社会的真实和残酷父母们从来都没有带孩子们领教过。父母们只是单纯地想把自己对于孩子未来美好的幻想强加到孩子身上。但对于这些美好的未来该如何形象生动地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从自己的讲述中对其产生持续的向往和热情就不知道该具体如何实现了。所以很多父母只能简单地以"好好学习考进名校才能找着好工作有好生活"如此苍白、枯燥的语言来试图对孩子产生影响,事实上孩子们大多都不买账,而且对于什么是好工作、好生活也难以客观鉴定。
在大多数孩子的世界里,自己学习的好坏和现在的努力与否到底会对未来有怎样具体的影响是无法形成一个形象的联想的,除非这个孩子已经上了高中并且平素里已经和社会有了很多的连接,否则对于年龄小点的,家里条件不是特别差的,父母以上面那些苍白的语言来进行激励作用真是微乎其微。
从父母的角度讲,是希望能够把自己吃过的亏、摔过的跤、掉过的坑通通在孩子身上避免,不要让他们步自己的后尘。但事实上越是这样想,孩子就会再次重复老路。原因是父母忘记了虽然孩子是自己亲生的,也是自己一手养大的,但那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思想、有灵魂、有血有肉,有爱有恨,丝毫没有比父母自己少了什么,反而是会多出什么。毕竟社会是在进步的,在人类进化的进程中,每一代除了智商上进步外,其它接触的任何东西都要比父母的时代先进得多,丰富得多,父母还能拿着自己那点有限的经验嘚瑟多久呢?同时父母也忘记了后代们超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所以父母自以为是的为了孩子好,或者充满担心的各种告诫事实上都作用不大,孩子们该吃的亏还是要吃,该走的弯路一样都没少,有时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曾经的告诫,责骂,以及一路以来亲子之间的冲突矛盾却使得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产生了些许微妙变化,在孩子们长大成熟的过程中需要自己去克服原生家庭中的那些教育弊病,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可谓痛苦不堪。如果父母们可以早早领悟,自己想给的并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自己的人生经验也可能只适用于某个时代,而不能照搬到孩子身上,那么可能就不再那么执拗,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去同步更新父母自身的教育水平和能力,说不定亲子关系和教育效果会变得更好呢。
结语
很多时候,父母们总是会以为如果初心是好的,后续的一切就都没问题了,或者以为既然给了孩子生命自己就是孩子的天和地,对于孩子就会拥有天然的占有权,又或者只要站在一切为了孩子好的高度去做事,孩子就必须要感恩自己,但这些自以为是最终都给孩子和父母双方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折磨。因为很多事情光有好心是不够的,正所谓"好心不一定会做正确的事"。这个理论不光在职场上通用,在家庭中也同样适用。
在家庭教育中,有太多出自好心但却做错事的例子,甚至是错得最终害了孩子的。教育本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件有心就能做好的事,更加没有捷径可走。那些所谓的"一招搞定""教育秘诀"只不过是吸人眼球的噱头,而真正的教育成功都是需要经历持久战的,还要有战略,有战术,但最大的敌人其实是父母自己,教育问题也大量地出自父母的无知和自以为是,所以战胜自己的弱点和弊病,才能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一定的胜利。那么首先就先自检下自己是否有上述的交换思想吧!